澆鑄草根的力量 35歲的云丹尼瑪腳步慢騰騰地走過那曲地區氣象局大院。從小在號稱“萬里羌塘”的那曲長大,云丹對那些地處平原的大都市里過于豐富的氧氣含量不太適應。“整天瞌睡得很 ,”他說。 一回到那曲,那種困倦感立馬消失,他又精力充沛起來。街上飄逸的酥油茶味道讓他感到非常親切,萬里之外的紐約已成為過去,這位從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畢業的碩士,又看到熟悉的一切。 入選IFP之前,南京氣象學院畢業的云丹供職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氣象局——那曲地區氣象局。除了氣象預報,因為英文出眾,他還被抽調到一些駐藏的中外合作的扶貧機構工作。 這些機構在藏北牧區開展諸多扶貧改造項目,比如,他們在牧民中推廣精放牧技術,以減少過度放牧對脆弱生態的毀滅性破壞;為減少嬰兒的死亡率,他們在廣袤的羌塘地區,從牧民中選拔、培養接生員,并撥款給這些經過簡單醫療技術培訓的接生員購買自行車,以提高他們的反應速度。 近距離接觸貧困和環境問題,讓他對掙錢和保護之間的關系有了不同的理解。三年前,在申請IFP的材料上,云丹這樣寫道,西藏面臨的最大問題是:怎樣在發展經濟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,保護和發展西藏的傳統文化和脆弱的環境。 “我從那曲來,我是西藏人,我很想幫助我的家鄉,” 面對IFP考官,云丹尼瑪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尊重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,“在那曲草原上的牧民,也許一無所有,但他的快樂也許超過在城里開著汽車的有錢人。” 在紐約的20個月內,云丹選了很多關于全球化和文化沖突的課程,其中一門令他贊不絕口,那是一門關于亞洲文化的課程,通過對不同國家的攝影師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同樣題材的電影的討論,來展現不同文化背景下,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。 和朋友交談時,常常笑呵呵的云丹一提到當地文化的流失,就非常著急,他不停列舉生活中的種種細節,來表達自己的擔心。 “我的親戚在內地呆幾年回來,居然連糌粑都吃不習慣——說吃糌粑脹氣,可不吃糌粑,還是西藏人嗎?”